思考中......
7月,雨一直下,气氛很不融洽。
除了给大家生活上带来巨大不便外,官方数据显示,洪灾造成的直接损失近1470亿元人民币。
每当这个时候,网友们总是痛心疾首,呼吁政府向日本学习,向德国学习。
他们的经验真的适合中国吗?到底哪种方法更适合中国的城市积水治理?这次洪灾对经济产生哪些影响?
虽然躲过了洪灾的肆虐,我们也想知道问题的答案,希望下次洪灾来临,我们能做得更好。当然,更希望洪灾永远不再来。
“我们应学习荷兰,用25年做一个国土规划”
全世界治水经验最好的是荷兰。荷兰的地势比较低洼,在1950年代的时候,曾经发生过非常严重的内涝现象。在那个情况下,荷兰建了一个我们称之为监视记录的水坝,当有大雨来临的时刻,这个监视记录的水坝就会从海下升上来变成一个临时性的大坝,把海水给挡住。
后来面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趋势,荷兰人做了一个国土规划,他给自己的时间是到2030年。到那时候,郁金香全部往比较高的地区种植;在比较低的地区就建设“海绵城市”,让柏油路本身既可以吸水,又可以储水。所以说,荷兰是最早思考这件事情的国家。
今年年底在摩洛哥有一个会议就是讨论“海绵城市”,我知道大陆在“海绵城市”这件事情上已经开始进行了实验,可是太保守了,试验的地点都是在三线城市,实际上第一个应该试验的地区呢,就应该是大城市。(说到这里,不禁想到武汉,作为第一批海绵城市的试点,曾夸下海口“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”,如今被啪啪打脸。)
荷兰是非常有远见的,它认为自己是逃不掉的,可中国逃得掉吗?荷兰认为2030年海平面的上升根本避免不了,所以它把防灾会议变成2005年以来的长达25年的国土计划。
未来中国大陆面临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地区是三个地区,即黄河三角洲、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。
换句话说,天津、上海、广州等中国现在重要的一线城市,全部都面临海平面上升最大的挑战。
所以我觉得,我们不只是学习荷兰的“海绵城市”,学习它巨无霸的水利工程,也不只是学习日本人整治水利的那种魄力,最重要的是有像荷兰一样的态度,用25年来做一个好的国土规划。
“城市洪涝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观念问题”
每当有城市遭遇洪涝,很多人就开始感念德国在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,说人家的技术如何了得。实际上,根本就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观念问题。
“地下综合管廊”早就是非常基础的城市设施,它不仅解决排水功能,更让各种管线变得井井有条、便于检修。现在,在中国的一些新城区,你是看不到电线杆的,马路没有动不动就开肠破肚也没水涝,靠的就是“地下综合管廊”。
不久前,李总理在抗洪第一线很坦诚地说,“地下综合管廊”是历史的欠债,我们必须补上。
现在,很多城市都很热衷修地铁,但是未必热衷建“地下综合管廊”。地铁见效快,只要一通车老百姓就高兴;“地下综合管廊”的好处,普通老百姓不那么容易直接感受到,所以不太容易成为“政绩”,建的热情就低了。
“社会总会进步”
今年2月份公布的那份著名文件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》,在第六款第十五条就明确提出要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”。其中,特别提出“管廊实行有偿使用,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。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。”
这是用市场经济思维,来解决城市顽疾。
只是,从一份富有远见的文件,到落地执行,还需要一些时间。十年前,黄舒骏有一首歌,唱的是中国台北:“忠孝东路挖了十年。”可见,“地下综合管廊”的滞后,不只是中国大陆所独有的事情。
“可长期投资水利、种业、医药等板块”
洪灾频发造成了很多损失,但从投资角度,却为农业、水利、种业、化肥、医药防御等产业链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。洪水之后有一个重建过程,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,因此灾后的经济重建也有利于带动发展。